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
作者:鄭州五中 白新亮
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在講授高中語文第三冊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一文時,我有深刻體會。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羅素用文學的筆法,對“我為什么活著”這個永恒的命題做出了響亮地回答,通俗而生動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第一,對愛情的渴望;第二,對知識的追求;第三,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而且三者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對人類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愛情、追求知識的真正動力,這體現(xiàn)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的良知。他追求愛情,是因為那里有人類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追求知識,是因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獻給人類。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個輝煌的夢:關愛人類,救民眾于水火之中。
按參考書的建議,第一點理由允許學生討論,但不宜過于渲染。重點放在第三點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于是,在第一節(jié)課上,我讓學生討論羅素的第三點理由,同時給學生重點講要樹立人生的遠大理想,要確立社會主義“八榮八恥”的榮辱觀。雖然也聯(lián)系了實際,舉了不少的典型例子,但就是效果欠佳,課堂氣氛很僵。老師自認為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不知道墜的是“天花”。
一節(jié)課下來,我感覺很別扭,天雖不熱,頭上卻在冒汗。老師吃力,學生更不輕松。我在心里反復的問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經過仔細反思,我領悟到了一定的道理。十七八歲的中學生正處于對一切事物好奇的年齡,尤其是那充滿神秘、美妙色彩的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愛情。對于這個學生們充滿好奇、幻想、向往的問題,老師輕描淡寫的放過去,未免有些太不尊重學生、不了解學生了。
基于此,我試著改變教學思路。在另外一個班,我介紹了作者在哲學、數(shù)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學、宗教和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幾乎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導入課文“我為什么活著”的問題,即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對這三個問題我重點放在對第一個問題的分析和探討上。
對于作者來說,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愛情可以帶來狂喜;第二,愛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愛情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傊?,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它充分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羅素曾經說:“在我所愛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地將偏狹的多。”愛情促使他追求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人生至理;使他眼界高遠,心胸博大。雖然自己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著人類,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貢獻給了人類。由此,才成就了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哪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男不鐘情?作為當代的中學生,平時在課堂上、在生活中、在影視劇里,耳聞目睹的有關愛情的事情很不少,肯定對愛情有過許許多多美好的幻想,也擁有許許多多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如何贏得愛情,如何看待愛情,對這些問題我讓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同學們反應非常積極,討論十分熱烈,探討相當深入。最后,老師進行簡單的總結,愛情確實美好,令人向往,讓人迷醉。“敢問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但是我們十六七歲的中學生,難道光一味地沉醉于那所謂的愛情中嗎?要追求幸福的愛情需要我們趁年輕去追求知識,鍛煉能力,掌握本領,明白事理。所以,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積累我們人生的資本才是正理。(至此,正回應了羅素的“為什么活著”的第二個理由)然而,僅此還是不夠的。誰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個心胸狹窄不負責任甚至品行低劣的人呢?這又照應了課文的第三個理由:對人類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關愛人類,為人類的和平而努力,為世界的發(fā)展而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講課至此,即圓滿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又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課堂氣氛還相當活躍。從這一次教學活動中,我領悟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道理。在備教材的同時,一定要很好地備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所掌握知識的多少、學生的思想狀況;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愿望、愛好興趣、個性特征;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主體的原則。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與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